→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59期       2007年第5期                        2007年9月编印

          

本期要目:

 

★大兴职教为高端产业塑造“蓝领”

★市场:高职生锻炼成才的大学校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特点评述

★践行现代职教理念   实施“154-2工程”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构想

★高职院校的品牌战略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人事制度改革

 



深圳拟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

 

 


    日前,深圳市政府在其网站上公布了5个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案,向公众征求意见。这是继去年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后,深圳推出的又一改革举措。

  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说,这项改革将真正转变事业单位旧有的行政机关化弊端,彻底改变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依附关系,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转变职能、转变服务方式。

改革的基础

明确事业单位分类

  不具公益性的机构保留在政府序列中,而公益性机构却断了“奶”,一直以来,事业单位“职能错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较为突出。

  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全市事业经费支出中,约有70%用于“人头费”。

  深圳市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秦群力说,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就要增加政府投入,为了公平、有效地利用政府资源,第一步就要确定事业单位的范围,“把不具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交给市场,把具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纳入财政保障”。

  20067月,确定事业单位范围的分类改革悄然启动,揭开了深圳事业单位全面改革的序幕。

  目前,深圳将市属事业单位划分为经营服务、监督管理、公共服务三大类。其中,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全部转为企业,进行调整、重组或改制;公共服务类中的纯公益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准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时,可依法收取一定费用补偿其支出;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则原则上纳入行政管理序列。

  通过第一步分类改革,深圳市属事业单位已由518家减少为338家。

改革的根本

引入法人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其实在1987年实施的《民法通则》中就确立了,但目前在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法人治理制度普遍不能建立。

  为稳步推行改革,深圳对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在3年过渡期内给予财政、社保等政策支持。尽管如此,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仍私下议论:虽然个人待遇没受影响,但编制“由政转企”等变化,让人一时难以适应。

  深圳市政府此次推出的改革实施意见有5项,包括“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行法定机构管理运行模式试点”、“事业单位从行政级别管理转为职位职级管理和绩效管理”、“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模式改革”、“深化市政公园管理体制改革”等。

  分管此项改革的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岭认为,在这些实施方案中,最根本的是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模式的改革,“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单位运行的游戏规则。”   

  据介绍,深圳将通过第二步改革,在事业单位中建立理事会、管理层和职工大会,形成权力决策机构、管理执行机构、监督约束机构“三权分立”。由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人士、行政执行人等组成的理事会行使事业单位重大决策权;由行政执行人、财务负责人等组成的管理层,作为法定代表人负责日常工作;职工大会决定事业单位的重大事项,全体职工2/3以上通过后方可提交理事会审议。

  秦群力说,这种改革后的法人治理结构意味着“事业单位所有权与运营权的分离”。

  深圳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明确取消现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新设事业单位不再确定主要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全面推行职位职级管理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聘用聘任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试点给予用人自主权,实行多样的资金筹措模式;对事业单位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

改革的目标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如果说去年推行的“分类改革”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解决了事业单位“提供什么服务”和“提供多少服务”的问题,那么,此次推出的5项改革方案,将构建全新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构架、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解决“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

  深圳市城管局过去直接管理着24个园林绿化系统单位,人员编制合计873名,机构设置一直沿用“建一个公园成立一个管理处”的旧模式。“分类改革”后,深圳成立“公园管理中心”,作为市城管局下属从事监管的事业单位。现有市政类公园事业单位全部撤销,人事上采取合同制职员或临聘人员,财政供给上取消按单位、按编制核拨经费的传统方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园”,根据日常养护、节庆活动、基础建设等工作任务,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全部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中标单位。

  秦群力说,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圳都将实行“购买服务”,原来由政府直接经办、为社会和市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外包”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投入效率。

  南岭认为,这项改革与其说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如说是整个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市民的理解。

  专家们特别指出,深圳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事业单位成为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主体,从机制上建立起一种全新运行模式,使事业单位在本质上区别于政府的行政系统,从而改变政府“管事业、包办事业”的旧格局。

2007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优秀期刊推荐


《读者》:一本杂志和她所创造的奇迹

陈宗立  罗斌

 


  连续三次蝉联国家期刊奖、连续7年高居中国期刊榜榜首的《读者》月发行量达到1003万份,实现了中国期刊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突破。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读者》这本地处大西北的杂志26年来发行量节节攀升,接连创造奇迹?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本“始终坚持以弘扬优秀文化、体现人文关怀、传播真善美为己任,高品位、不媚俗”的杂志的成功?“《读者》现象”的形成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读者》和“《读者》现象”

  1993年,中国一本月发行量300多万份的杂志因为不愿意再卷入商标纠纷,忍痛更改已经使用了十余年的刊名。此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此事。读者听到杂志要改名的消息后,纷纷致信编辑部,强烈反对。一本杂志的改名竟成为当年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引发各界关注,这在中国是第一例。出人意料的是,该杂志改名后的发行量,不降反升。这本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关注的“改名”杂志,叫做《读者文摘》。她在此次风波后,改名为《读者》。

  19937月号,由《读者文摘》改名而来的《读者》,刊发了一则特别的卷首语:“从本期开始,《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读者文摘》的事业,在出刊143期后,将由《读者》来继续。……《读者文摘》开始进入《读者》时代。”

  1980年的秋天,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曹克己找到在出版社科技室工作的胡亚权,对他说:“听说你会办杂志,你就来负责办一本杂志吧!”“办什么刊物呢?”“具体你自己去想。过半个月,我要听你讲一个方案。”于是,胡亚权拉上志同道合的郑元绪,摸索着办起了一份杂志。这就是《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创刊号编完后,他们把当期的重点内容与办刊宗旨放在《光明日报》刊登,不久之后的19814月,杂志正式推出。

  《读者》的开创者们可能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情景,“《读者》现在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但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高质量、高品位,受到贾平凹、余秋雨、刘心武、梁晓声等众多文化人士的称赞。”《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孟臻介绍说:“《读者》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6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1003万册,目前《读者》月发行量稳定在900万份以上,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26年来,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的《读者》影响的人数以亿计。杂志创办人之一郑元绪在这本杂志200期时,写下这样一句话:“读者是流动的,一部分离去了,一部分人又来了,这很正常,而这种流动着的读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读者》创造的奇迹就是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同时,“《读者》现象”逐渐形成。

  提起“《读者》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陈泽奎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形成了‘《读者》现象’的说法,90年代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提法。最近几年这个说法提得比较多。”他认为,通常说的“《读者》现象”,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办成了“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以及《读者》既保持了在内容方面高雅的品位又留住了庞大的读者群。

  不少人提起“《读者》现象”,就会提起“在甘肃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的说法,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文教授并不认同甘肃文化不发达的说法。李文认为,现在甘肃虽然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而且甘肃还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心。在他看来,“《读者》现象”与甘肃厚重的文化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可以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起发展壮大的,彭长城说,没有改革开放这个大环境,就没有《读者》的成功。

  民俗学专家、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柯杨见证了《读者》的起步和发展,他说,“《读者》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这个‘运’呢,就是‘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读者》注意了人们对软性读物的需求。从《读者》能够读到‘真善美’的追求,在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读者》做得很成功的一点是为读者选择了他们需要的精神产品。改革开放初期,国人接触外国的知识文化非常少,《读者》选择好的翻译文章刊登出来,为国内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者》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为受众选择精华的阅读产品。李文认为:“《读者》在文化产品中又进行选择,重新归类,适应了这个时代阅读的需要,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读者》现象’最关键的一点,是《读者》始终坚持满足读者健康的阅读需求,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提升。”1982年就到《读者》工作的彭长城对记者这样说。

  《读者》在创刊的过程中就确立了“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杂志的发展过程中,杂志内容和栏目都在变化,但这个办刊宗旨一直坚持了下来。在采访中,《读者》杂志社的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读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以说教为内容的杂志欠缺鲜活的生命力,这一点上,《读者》通过一系列有趣、感人的细节来感染人,这也是《读者》的魅力所在。”柯杨说。

  “《读者》能使忙碌者舒缓,使迷途者知返,使烦躁者宁静,使愠怒者微笑。对于我这个26年的忠实读者来说,《读者》是精神的滋养品,心理的治疗仪,心灵的净化剂,做人的风向标。”柯杨这样总结道。

  “《读者》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份纯文化范畴,以关注亲情、友情、感情等内容为主,以思想启迪、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期刊。”彭长城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期刊协会前会长张伯海曾经跟他说过的一句话。

  《读者》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完美结合。李文教授认为,现在杂志比较缺少这种品质,走极端的比较多,要么精英化过头、曲高和寡,要么大众化过头、流于低俗。“《读者》在保持高品位的同时,能做到老少皆宜。一家几代人都读《读者》的情况很多,传读率是非常高的。”

  《读者》赢得了海内外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李文认为,这是因为《读者》不仅追求思想完美,还追求语言完美,内容和形式并重,“是一件非常好的艺术品”。

  长期以来核心队伍的稳定也是《读者》杂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彭长城从杂志创办的第二年就开始在杂志社里工作,如今已经25年整。副总编辑袁勤怀1986年进《读者》,一干就是20多年。队伍中四五个主要编辑在《读者》工作都十几年了。“这个队伍作风扎实,基础功底好,不浮躁。”李文说。编辑们不仅把《读者》当成一本杂志来办,还将之视为一份事业。胡亚权曾经说,《读者》的编辑是把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培养的。袁勤怀认为,《读者》编辑经常是先感动了自己,再感动读者。他喜欢读书,在《读者》做编辑也满足了内心的一种需求。“发现一篇好的文章就非常欣喜。”他说。

“好文章会把我感动得流泪”

  26年来,《读者》赢得了很多荣誉,但最重要的是在读者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忠实读者。

  “《读者》一直为读者考虑,跟纸厂设计出专用纸张。《读者》现在用的纸不像一般的纸那么白,阅读起来很舒服,还能保护视力。即使是彩色印刷,《读者》的彩色也是淡雅的双色。”彭长城从桌子上顺手拿起一本《读者》指给记者看。

  今年年初,南昌一位老红军的遗孀写了一封信给彭长城,她说自己是《读者》的忠实读者,但眼睛不太好了,看不太清楚。彭长城于是想到,能不能推出一个大字本,方便更多的人阅读?目前《读者》大字本已经通过讨论,决定在2008年正式推出。彭长城说:“推出大字本,一方面方便老读者,让他们看着不用那么费力;另一方面,大字也可以保护年轻读者的视力。”

  “读者林”是《读者》杂志社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出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读者》杂志,倡导环保意识、动员广大读者、捐款保护母亲河。自20002月推出以来,参与捐款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募资500多万元。“读者林”既是公益事业,同时又加强了《读者》和读者的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陈泽奎说:“我们在刘家峡、兰州大砂沟、四川乐山各建了一片‘读者林’,都是5000亩,现在还在做。”

  有一个读者给《读者》总编辑韩惠言写信,概括了自己多年来在《读者》中看到的内容:慰藉;希望;感动;启迪;情趣;韵味。

  作为《读者》的忠实读者,2006年年初,柯杨把家里1981年到1992年的一整套《读者》以200元的象征价,卖给了《读者》杂志社。

  “即使在工作繁忙的时候,每期我都会读那么几篇。在《读者》上读到好的文章,我会记在本子上。”柯杨认为,《读者》能促进思考,能帮助解决生活、思想上的困惑。“好的文章,会把我感动得流泪。”柯杨有一次看到《读者》上一篇关于羊跳悬崖的故事,说羊群要从悬崖的一边跳到对岸,每次都是羊妈妈或者羊爸爸先跳,小羊羔紧跟着跳,在中间小羊羔会在羊妈妈或者羊爸爸肩上踩一下借力,然后顺利到达对岸,但是羊妈妈或者羊爸爸就掉下去了。柯杨说,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如今的《读者》已经形成了刊群,在出版《读者》半月刊的同时,还出版繁体字版、维文版、盲文版,又创办了《读者》原创版、《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欣赏》等子刊。创办才两年的《读者》原创版月发行量已经突破50万册,“这在中国期刊史上也是没有过的事。”彭长城说。

  以《读者》为核心组建起来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很大的飞跃。2006年,集团实现利润8008万元,比改制前的2004年增长了40%,集团的14个经营单位中,有11个单位的职工平均收入增幅在20%以上。孟臻介绍说:“《读者》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支柱,创造了集团60%的利润,50%的销售额。”

2007年9月5日《光明日报》)

 

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正向我们走来

——透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人类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数字资源作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与图书馆界的重视,在有些国家甚至被置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的重要公益型文化设施与进行文化传承、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机构,履行着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职能。近年来,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国家图书馆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目前正在向纵深迈进。那么数字图书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830日,记者终于零距离感受了它的先进与便捷——

带你到网上阅读

“您借阅的图书还有3天就要到期了,请您按时归还。”到今年年底,国家图书馆的读者也许会在自己的手机上收到这样的提示短信,不但如此,国图的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办理预约借阅、挂失等业务;结合目前已经实施的网上注册、网上办证、网上阅读,读者完全可以不必舟车劳顿亲自来国图,就可以在家里阅读数字化图书。“我们就是要让读者回家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笑着说,“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拒绝读者,而是要把服务送到读者身边。”而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陈力介绍说,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与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合并立项的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拓展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外延。国家数字图书馆将全面履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有重点地收藏、建设和长期保存中文数字信息,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建构数字资源采集、加工、保存的技术支撑平台,并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向全国以及全球提供中文数字信息服务,使国家数字图书馆成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基地与服务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按照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到2007年底,建立统一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门户,向读者提供揭示性书目信息3000万条左右,在互联网、馆域网上向读者提供超过200TB的数字资源,在二期工程新馆馆区内提供580个电子阅览室席位,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数字图书馆。

20082015年完善我国中文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建设,通过网络通道向公众全面提供中文二次、三次文献的检索;完成馆藏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向公众提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源,包括:甲骨资源库、金石拓片资源库、敦煌资源库、地方志资源库、图书馆学资源库、中国国情资源库、中国博士论文资源库、中国学资源库等;建立中文互联网信息资源库,保存中国重要的网站网页信息,并向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与其他行业性、地区性数字图书馆系统连通,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信息库,使国家数字图书馆成为中文数字信息的查询中心和服务中心。

国家图书馆已经开发了一款检索软件,可以嵌在浏览器上,不但可以像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一样搜索一般网页,还可以搜索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而国图的信息资源要比未经整理、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准确、可靠得多。

三大资源尽显便捷

数字资源建设一直是国家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从2000年起,国家图书馆有计划地对特色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主要建设全文影像资源、全文文本资源及音视频资源。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国家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总量达130TB,在国内各大同类机构中名列前茅。

自建数字资源包括馆藏书目、规范数据;全文电子图书、民国书刊、博士论文、馆藏地方志全文、甲骨、石刻拓片影像、甲骨实物影像、敦煌写卷、音频数字资源、学术讲座、网络资源采集专题等。其中,中文现代文献包括电子图书23.8万种,8421.6万页;博士论文9.7万种,1200万页;中文电子报113种;国图讲座在线视频308场;音乐、歌曲47万首;视频资料4.4万小时。民国时期文献包括民国图书6229种,161万页;民国期刊2890种,8万期,488万页;民国法律6843种,1007万字;民国老照片7310种。中文古籍文献包括中国古代典籍1亿字;地方志4272种,248万页;甲骨实物影像3793种,1.2万幅;敦煌写卷1.3万拍;石刻拓片2.3万种,2.8万幅。

国家图书馆还开展了网络资源长期保存的试验,目前,已保存中国所有的2万多个政府网站的公开信息、100多种中文电子报以及一些专题性资源。

在购买数字资源方面,已购买和接受呈缴的电子资源主要包括了中外文数据库101个、ECCO西文善本8000种、方正中文电子图书全文15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19000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报纸1100余种;视听文献11万余件;电子出版物2万件。

最大程度服务公众

根据“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国家图书馆面对中央国家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社会公众和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四层服务对象,最大程度地开展了数字资源服务。

2006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推出了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通过统一的检索与服务门户,整合了国家图书馆的印本资源、自建数字资源和购买的数字资源,实现了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统一检索,并根据文献的载体形态、版权状况,分别提供检索服务、网上浏览服务和文献传递服务。通过整合,不仅便于使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央及国家领导机关开展专题服务,在立法决策过程中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目前,已经在互联网上发布中文电子图书15万种;西文电子图书33.8万种;民国图书6000余种,馆藏年画、在线讲座、在线展览、金石拓片、民国期刊、民国法律、数字方志、中国古代典籍等多种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馆、中国学资源库等专题供读者远程访问。

在局域网上可以访问的数字资源包括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报纸总计2万余种;全文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总计260余万篇。1000部馆藏视频数字化节目提供阅览室点播。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少年儿童多媒体阅览室开通了局域网VOD视频点播共五大类366部,6000余集。

在为重点企业服务方面,20061115日,“国家数字图书馆实验馆”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独墅湖图书馆。此举标志着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将成为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重要试验平台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信息资源平台和优质服务平台。双方将共享“商用数据库、文津讲座”优质数字资源;独墅湖图书馆将充分利用国图资源为用户提供专题资源、企业竞争情报、文献提供、翻译服务及科技查新查证等业务服务。

2007年9月1日《人民日报》)


 

关注新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你重视了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李家华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很容易自我迷失的阶段。对于大多数新生而言,在经历了刚进大学的喜悦和兴奋之后,大学初期的迷茫在所难免。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指预测、准备、规划。人生的美好愿望要得以实现,就需要我们好好规划。

A  成功属于作好规划的人

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一项抽样调查,问学生“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100%的人选择在商场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人写下目标并作了规划。10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订下目标、作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

专家分析认为:世界上一般只有3%的人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将它明确地写出来;还有10%的人有目标和计划,但却将它留在自己脑子里;剩余的87%的人都在随波逐流。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自己’,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所长。”无疑,提高生涯规划本领能让你更具有独特眼光、远见和洞察力,能够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和改善自己的处境。提高规划本领能让你掌握自己的优势并超越你的竞争者。

总之,成功属于那些作好规划的人。

B  辨析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

学业是我们获取职业和事业发展的准备。进入大学后,以下问题不容新生回避:“到大学来干什么?”

“在大学学习什么?”“学习又为了什么?”毫无疑问,学生在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说到底,无论如何学习,最终还是要去成就一番事业。学习绝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生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应该包括为了获得未来工作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职业是我们生存和提升价值的平台。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渴望独立的青年,一直梦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希望看到家人因我们的努力而展现出欣慰的笑容。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能展示才华的职业平台。

通过工作,个人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凡是被人们所记住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是在某一行业里创造了价值的人。有了职业,才会有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事业是我们实现理想的道路。古人云:“取法乎上。”入学之际,大学生需要高扬理想的旗帜,方能有所作为。理想,是人们向往和选择的未来目标。职业理想则是在事业上将达到何种成就的期望和追求。可以说,一旦我们确定了人生的职业理想,我们的学业、职业就将转变为事业。理想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作为依托,事业则是我们通向理想的道路,没有事业这个平台理想就只是幻想。作为大学新生,不仅要善于把现实的学业观转化为将来的职业观,还要善于把“为了生活而学习工作”的职业观,转化为“为了学习工作而生活”的事业观。

C  生涯规划自己制订

大学新生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制订和平衡大学期间的学习与职业发展目标。

投入热情,科学合理地作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请拿起笔,准备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漂亮的圆圈。

你先想一想:你怎样才能画得圆?画得好?

答案你应该知道:首先,必须要有想画好的意愿;然后,找到并确定圆心;接着,度量半径……

如果把画圆的步骤与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相比,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有“意愿”(职业情感)。职业规划和职业成功离不开对某种职业的持久热情,即健康的职业情感。情感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是形成兴趣、追求、理想、信念的基础。

其次,要科学合理,才能找到和确定一个“圆点”(职业定位)。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慈恩曾提出职业锚的概念。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

职业锚强调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长期职业贡献区:一要选定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计划表;二要发展职业角色,培养职业能力;三要提高职业适应性。

为此,我们要积极主动,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要求自己,认真制订“个人生涯发展计划”,尽早抛下自己的职业锚。

第三,要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分析内外环境和条件,才能确定具有可行性的“半径”(职业路径)。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是要找到恰当的“职业路径”,即:社会的需要与自我发展的相互结合。职业目标的高尚性要求我们要以推进社会发展为目的,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来考虑自己的职业。职业设计要选择正确的职业路径:一是要提出崇高的职业目标;二是要注意结合个人特点。

第四,要围绕职业定位整合资源,画出“圆周”(职业领域)。任何职业及岗位都会有其一般的能力要求和特殊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寻找“相关性”,在自己画出的“圆周”(职业领域)范围内,做到在有针对性地整合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训练,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夯实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关注职场,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构成要素。虽然学生身处校园,但提前培养职业意识很重要。譬如,利用网络收集一些目标职业的信息,通过分析来形成自己对职业的看法;参加学术活动,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利于职业选择;通过参加各种职业训练活动,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实际上,职业意识的培养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通过此过程,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在职场的发展打好基础。

主动实践,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能力。特殊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特殊的或较强的能力。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目前,虽然大学新生不能依靠实际就业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但努力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增强现代科技意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进行社会实践和锻炼,是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优势所在。我们通过分析自身的职业素质,分析自己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状况,挖掘潜能、发挥优势,就能够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重视修为,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职场成功定律告诉我们: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职场上,真正成功之士,必是人品好的人。对学生而言,学校不是职场,不可能培养真正的职业人格。但是,学校却可以培养和提升一个学生的道德修为。职业道德所涵盖的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如: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等,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也都基本包含了。因此,需记住: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生活,打通一条有意识地培养我们职业人格的“隧道”。

总之,大学生在作职业规划时,要特别注意了解社会和自己,要根据社会实情,依据个人所学专业、所具备的能力以及本身的志向、愿望、兴趣和社会需要,把个人愿望与现实世界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正确选择职业生涯路径。还要注意认真设计好大目标下的具体小目标,强调规划的可执行性。同时,一定要抓住各种条件和机会,尽可能地扩大自己与职场的联系,要多结交业内人士,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要不断实践,增加自己的相关工作经验。

学业、职业和事业是一脉相通的,当我们从大学入学制订生涯规划开始,未来的职业生涯历程已经开始。只要我们守望初衷,在潜心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沉淀职业经验,适时进行必要、合理的职业规划调整,我们的职业生涯之路一定会走得很精彩。

 (2007年9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华东政法大学:帮助新生成为职业生涯的好舵手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 黄巧荣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应在大学生迈进校门第一天起就应当有所了解和建立,并引导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规划地发展自己。为此,华东政法大学今年全面启动了针对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确定符合新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按照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大学新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规划通常比较模糊,而且职业发展、学业发展与大学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相互纠缠、相互影响。

因此,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既要考虑到他们在大学初始阶段较容易迷惘的发展特性,也要考虑到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联系,其内容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华东政法大学将通过三项核心内容的实施,促进新生的全方位发展。

“三管齐下”助新生认识生涯规划。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很少有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不考虑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他们有初步的职业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系统的规划意识。

只有当学生自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他们才会积极去思考与探索社会职业和自我特点,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具体内容上,通过对就业市场的总体形势、社会人才供需状况、毕业生就业政策介绍;通过对学校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包括对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出国等发展途径的比较,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了解不同职业生涯的发展途径;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类型,招聘的程序和方式,不同单位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介绍,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就业能力素质的概念。

其次是引导新生初步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对于大部分新生而言,专业、职业等概念还模糊不清,此时就让他们对将来作出准确定位是不切实际的。新生阶段生涯规划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开展认知,通过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尝试确定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具体内容上,一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职业价值观、兴趣、个性、能力和技能、经历等内容,思考“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等问题,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激发成就动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消除自我贬低的倾向。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逐步了解广泛的职业信息。通过对社会职业环境、行业、职业和岗位的分类、职业发展通道、不同职业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及待遇等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保持比较开放的职业选择态度。三是指导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发现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不同的机会中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第三为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是职业发展的基础,但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对课程和专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和发展方向、专业能力要求和专业前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多维、高效的学习。

多种形式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保证工作的实效,在具体实施上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课程通过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就业市场的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分析,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标准分析等内容,以就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确定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

二是组织开展系列职业规划活动。各学院将依托“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举办的“职业风”主题活动,通过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等形式,引导新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三是开展个别指导和团体辅导。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由每位同学填写自我描述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此基础上由职业咨询老师为同学开展团体咨询和个别辅导。

2007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


 

华东师范大学:“三步走”伴新生作好生涯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发展服务联合中心主任 吴薇 

开学伊始,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除了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和职业辅导外,中心还将针对新生开展一系列及时有效的职业指导活动。未雨绸缪、循序渐进的“三步走”式就业服务将帮助大学新生们更加合理地进行生涯规划。

第一步: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职业观念深入人心。在新生入学时,学校迎新区就有就业中心所设的接待处,并有专人来解答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疑惑。同时,学校还为新生准备了内容翔实的职业辅导类宣传资料。其中有的是介绍学校就业服务部门的设置情况,有的涉及学校所提供的职业辅导项目,有的则提前预告近期学校即将开展的职业辅导活动。

同时,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业中心还将依托学校院系通过各种途径让新生获取职业发展的知识,及早拥有职业规划的理念,从而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步:努力加强辅导工作,职业规划增强信心。除了针对大学新生开展细致深入的指导工作外,学校还加强新生辅导员的职业辅导技能的培训工作。让新生辅导员也充分树立职业教育的意识,使其在工作时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指导,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初步解决职业发展问题。

同时,学校还将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新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技能。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能够目标明确,学有所得,为以后的成功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学校从大一新生阶段就开展内容丰富的职业辅导活动。学校将举办一系列讲座、培训、沙龙、测评等活动,内容涉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自我认识、专业选择、升学就业、社会实践等各方面。

第三步:细心开展个别辅导,职业咨询温暖人心。除了进行团体性指导,学校还为新生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一对一式个别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规划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面谈、电话、电子邮件等各种途径,新生可以及时和就业中心的老师取得联系,获得有针对性的帮助。尤其是针对学习适应和职业发展定位问题,中心老师都会结合学生个人情况、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理念,向学生提出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三步走”式辅导服务有助于大学新生们摈弃传统的“上大学就解放”之类的观念,能够促使他们及早主动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合理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由于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新生们也将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大学生活。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针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还将以“学生发展服务联合中心”为平台,为大学新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学校学生发展服务联合中心下属的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它们协同合作,将为新生的职业规划、帮困助学、心理调试、实习兼职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2007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


 

读书与成才

今天,大学生如何读书

王晓玉  刘茜 

   


功利性、盲目性读书堪忧

20076月,武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3级学生张三保毕业了,结束了本科四年的生活,他的20多篇发表在《国际论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核心刊物上的论文却让学弟学妹们印象深刻。他说,从大二暑假开始他就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沉心阅读和思考,培养了他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严谨和执著精神,让他真正地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事实上,急功近利的阅读习惯也在不少大学生身上蔓延。一位高校图书馆员告诉记者,每年临近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外文书库的借阅率要远远高于平时,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使电脑类图书阅读量成倍增长。临考急抱佛脚,考试过后这些书又少人理睬。记者在走访各大书店时也发现,书店摆在最显眼位置、最畅销的也往往是各类备考书。同时,消遣性的市场书籍也受到不少大学生的欢迎,而一些古典严肃的经典文学艺术丛书却遭遇冷落。

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说出了真实感受:“我的本专业课程已经很繁忙了,空余的时间还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文学艺术类的经典书籍所花的时间多、精力多,课余时间我一般会选择那些轻松、不费脑筋的娱乐休闲类书籍。”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微电子专业的同学这样说。

商学院的小微说:“大一大二的时候自己的读书目标还不明确,等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找工作的压力就浮上来,我会选择一些实用性强书籍,像面试技巧、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希望能够高回报、快收益。”

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馆员蔡欣对该校学生借阅的调查显示,借阅率最高的是文学类作品,约占图书借阅总量的50%,而在文学类书籍当中,那些内容上或缠绵悱恻或惊悚刺激或言情武打的作品,借阅率达73.6%。采访中,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很多时候只是阅读一些速记速忘型的书籍,不少人借阅图书是一种随意的消遣性行为。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指出,盲目性也是目前大学生读书中存在着的一个普遍问题:“不少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并没有从中学被动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他们把读书当成是专业学习之外的‘课外’的事情,缺乏按照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系统进行知识配置的意识。”

功利和盲目从哪里来

“和过去相比,大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技术的发达,让他们面临的诱惑比过去增多了,休闲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他们缺少完整的时间规划读书。同时,面对就业压力,他们需要看一些对将来工作直接有用的书,重视一些实用性强的书是可以理解的。”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周光明说。

“但让我担心的是,一些资质好的青年因为随大流,浪费了自己身上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周光明回忆二十多年前自己读书的经历——“那个时候总体的读书氛围特别好,同学之间经常会交流自己看书的一些心得,甚至为一些问题争论。对我来说,当年看了不少文学、哲学方面的书,在当时也没想着它们的实际用途,但事实上二十几年来,它们一直都对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的影响。”

在他看来,读书是一种积累,无法速成速长出什么成果,阅读效果要从长远来看,而一些看似“无用”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采访中,不少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一个人在大学期间的读书状况与他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密不可分。目前大学生读书的功利性、盲目性部分原因在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体制。

“高校是社会整个大系统的一块。”周光明说,“大学校园里的读书风气与社会的整体读书氛围是分不开的,目前这种读书状况不能仅仅归咎于大学生的浮躁,可能需要各个阶层旷日持久的努力。”

自主意识与适当引导相结合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大学时间读书,这几乎是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周运清指出:“大学生的读书学习一定要转变观念,有自主意识,学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进行系统的知识配置。”他明确指出,大学生读书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本专业,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大学生要有针对个人的读书学习整体规划。

“大学生一定要摆脱考试性被动的读书模式,要主动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读书学习,寻找最前沿的一流的知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边学边做,为解决实际问题去读书学习。”他说。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三山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不管文科还是理工科学生都不能忽视的。他特别强调:“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至少要对东西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不少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读的书还应包括另外几类:哲学精品著作、文学名著、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充满理论色彩的作品、史学专著、领导人的著作等,另外还要了解学科知识最前沿的知识。

“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任何知识都会老化,如果没有主动进行信息资源搜索的意识,缺乏搜索信息资源的能力,一个人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保持常新。”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周明华告诉记者,影响大学生读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少大学生虽然经常上网,但真正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却很差,不少大学生没有使用图书馆网络系统搜集信息的意识。

她介绍,大学图书馆的纸质藏书副本往往有限,而现在各个高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不但在逐步将纸质书籍转化为电子图书形式,高校图书馆之间也在积极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并开拓文献传递等功能。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每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资金就用在网络资源的建设上。“大学生要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周明华说。

事实上,除了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大学生的读书迷茫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缺乏引导。“为了开阔视野,我经常会选择专业以外的书籍看,但借阅的时候,我往往会无所适从,要看的书太多了,具体的目标却不明确。”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刘婵这样说。

“如果能够在如何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时获得一定的引导,读书的效率肯定会高很多。”不少大学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在学生中,可以自发成立一些读书团体或读书会,在相互交流中推荐书目,提高对图书的鉴别力,学生与师长、学长多开展互动,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同时学生也要增强自我管理和自制能力。”周光明建议。

周运清认为,各个学院应该有专门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设置的老师,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和规划性。

2007年8月1日《光明日报》)


 

职业教育动态

 

教学改革:高职成长的“推动力”

   

 


让企业成为改革的“助推器”

当高等职业教育刚刚兴起之时,在社会上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人们是以疑惑、不信任的目光看待高职的成长。

回忆当时的情景,黑龙江省许多高职院校记忆犹新。开学的日子,迎接新生的汽车回来了,车上的新生少得可怜,涉农专业的“掉头率”甚至高达50%

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哪里?成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当时许多院校包括一些大专、中专的设置都与此有关。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不少高职院校的隶属关系变了,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没有变,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传统没有变。坚持这样的办学思路,几年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了面向市场、面向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和观念,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参与办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蔚然成风。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1998年组建开始,就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研制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共同编写教材、指导学生毕业实践、评审毕业论文。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精品专业创建,还有4个专业列入中德合作专业教改试点,编辑开发了全国和省级高职教材63部,获得国家专利6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超过90%

哈尔滨金融专科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了解到,各银行对业务人员的素质和协调能力十分重视,学校就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了素质教育选修课。他们还采纳企业专家的建议,在会计专业中取消了管理会计课程,将审计原理、金融审计整合为审计学一门课,同时增加了电算化审计的内容。

黑龙江工商管理学院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率先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院系和创业项目的三级管理与工作体系,实行创业导师聘任制,创建了商业服务、信息技术、科技开发等不同的创业园区,强化了学生的创业实践。

从服务中激发改革的积极性

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高职院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围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办专业、培养人才,办出了学校的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伊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林区办学,就要服务林区。学院结合黑龙江省林区产业结构和布局向林木产品的深加工、旅游业、北药开发、北药种植业等行业发展的趋势,在原来单一的专业基础上,开办了旅游管理、医药营销、冶金技术、俄语等专业,其中,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成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哈尔滨铁道职业学院是由原来铁道部所属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学院针对行业发展和地方建设的新形势,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培养特色专业,专业数量由6个增加到14个。如针对铁路基建行业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以及城市发展轻轨交通的实际,开办了测量工程专业和城市轻轨运营管理专业。2006年,该院获得了“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每年进行社会调研,调整和创建新的专业,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如在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焊接技术、模具制造等专业,在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基础上开办农机应用与管理专业,并针对黑龙江开发绿色农业的特点,开办了畜牧兽医和绿色食品专业。

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使高职院校尝到了甜头,也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好评,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增加,就业率连年攀升。2006年,全省高职院校中有15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

在发展中收获改革的成果

改革的历程使黑龙江省的高职院校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工学结合、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力。

作为一所民办职业学院,华夏计算机职业学院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45%的专业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他们与IBM软件教育学院、CISCOSUN以及联想集团等,通过合作建立教育学院、网络学院及给予设备支持等方式加强了合作关系。一些企业还将实际的生产项目交给对口专业完成。2005年至2006年,学院联系了865个企业,为2388名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岗位。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务确定核心能力标准,分析知识构成,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可面向学生开展445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并建立起配套的教学资源库。目前,学院已经建设了5门省级精品课,开发各类高职规划教材60多部,其中制药类教材被列为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植物遗传育种》等7种教材被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构建以“工学交替”为切入点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并以此重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方法,学生就业形势由被动转为主动,每个学生都有3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产学研结合促进了教研与科研的发展,2002年以来,学院开展畜牧兽医应用技术研究结题43项,获农业部和省教育厅、畜牧局科技进步奖12项。

  近年来,黑龙江省高职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2000多人次,有400多人获奖。2006年,黑龙江省高职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到74.69%,比上一年提高了5.13个百分点。

  2007年9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大兴职教为高端产业塑造“蓝领”

  陈红梅 刘素然

 


李帅,榆垡镇西胡林村农民的儿子,如今已是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北京维修技术中心“老资格”的机修技工,带起了徒弟。

  像他这样,跳出世代赖以生存的大田,一步跨入现代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的农民子女,大兴已有一万多名,其中相当一部分就职于诺基亚、松下电工、LG、施奈德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自秦代置县,大兴人两千多年世代以务农为主。如今,传统农业区向现代都市发展空间转型,高端产业成为区域主导产业。大兴职业教育应时而变,将专业设置、教学实践、毕业生就业与区域市场“贴身”对接。农民子女在职业教育的洗礼下脱胎换骨。

  区教工委书记李克仁介绍,在北京新总规和区县功能定位“蓝图”的描绘下,大兴区域定位转型。如何帮助农民及其子女向城市化、现代化跨越?如何使这种跨越不停留在低端、低效的层面上?大兴区委、区政府在确定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时,就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跨越预留了空间。

6项老专业

增高端产业新专业

  大兴率先成立全市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在职校教学与市场、企业之间架起了一道“直通桥”。

  依托区域主导产业,集团和四所职业学校紧紧抓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并入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国家级新媒体产业基地落户大兴等机遇,走访315家企业,调研专业设置情况。随后,他们果断砍掉6项几乎无人报名的涉农专业,增设机电数控、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媒体、商务英语、汽车修理等十多项新专业。

  翻开职校专业与合作企业调研表,发现这些新专业多数都对应着四五十家以上的用人单位,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

世界500强企业

成为教学、实习基地

  从庞各庄镇钥匙头村走出的高会娇,现在是诺基亚北京公司的手机程序输入员。在大兴第一职业学校上三年级时,她就在诺基亚公司实习。

  职教集团主任康井泉介绍,从2002年起,他们先后和547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富有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的人员直接走进职校,参与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学生一般在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

  新开设的课程没有教材,大兴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走进企业蹲点,向一线技师学技术,自编教材。刚刚开始的新学年,大兴一职新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学习工业机器人自动焊接。一职老师从2月起就来到首钢莫特曼机器人公司,一扎就是小三个月,潜心学习、研究全套技术,编写课程教案。

一次上岗率98.7%

比大学生还抢手

  在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北京维修技术中心当蓝领技工的李帅,初中毕业时考大兴一职,冲的就是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当时听说这个专业有前景,好就业。”

  果然,职高最后一年,在奔驰维修中心的实习还没结束,他就被相中了,早早把喜讯报给了在家种田的爹妈。

  近几年,大兴职业学校毕业学生15142人,九成以上是农民子女,一次推荐上岗率达98.7%。多数专业毕业生每年三四月份就预订一空,计算机、汽修、机电数控等专业供不应求。难怪大兴职教的老师拍着胸脯说:“我们的学生比大学生还抢手!”

  农民子女跳出农田,就职于高端产业,改变的不仅仅是自身命运,整个家庭也因此巨变。礼贤镇孙营村孙士国、孙士兵、孙士红三姐妹先后从大兴四职毕业,进入松下电工、施奈德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当年,为了供姐仨上学,守着十亩农田过日子的爹妈借债1.3万多元,背地里没少抹泪。

  老大孙士国进入松下电工后,八个月就帮家里还清了债。如今,老孙家又盖起了五间大瓦房,添了农用车、摩托车,家里一水儿电器化。姐仨每月还孝敬三四千元,老两口再也不用只靠农田扒拉生活了。

  (2007年9月25日《北京日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项目课程:高职教育走向优质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起,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项目课程模式,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合格人才,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项目课程模式:

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

  提起高职学生,人们普遍认为有这样几个特点: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形象思维能力明显优于抽象思维能力。

  来自苏北农村的小潘就是带着这种心态来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然而,他一入学就幸运地成为学院实施项目课程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的首批学生之一。如今,小潘已经毕业,并且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工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工作。

  面对记者,小潘一脸兴奋。他说,他和他的同学是项目课程模式的真正受益者。上《数控铣削与加工中心技术》课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一个个像吃了兴奋剂似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的学习兴趣很浓,没有一个人打瞌睡,有时候还会为一个问题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每一节课大家都会感到收获非常大,许多知识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讨论、不断的动手实践中掌握的。

  项目课程模式为何会具有如此大的“魔力”?记者通过听课发现,普通教材通常写的是“第一章,第一节……”,而项目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写的是“项目一,模块一……”;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堆枯燥的概念、名词、指令,而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普通课堂是学生台下排排坐,教师台上翻教案,教师“灌”得辛苦,学生听得懵懂,而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围绕行动化的学习项目,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规定训练项目与自选训练项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实践性学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学懂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项目课程模式:

让高职学生学有所用

  项目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建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而这些项目通常就是典型零件、典型产品和典型工艺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

  项目课程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

  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郝超说:“从实施项目课程的实践看,实现‘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关键涉及到两个内容,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在实施项目课程模式的同时,学院自主开发了一系列项目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有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性架构,构建了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解决了“教什么”的根本问题。目前,学院数控技术专业7门项目课程教材已公开出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8门项目课程教材也将公开出版。

  学院课程模式改革的成功,其制胜法宝是有一支具有良好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业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郝超说,在学院的“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有一个“五年滚动计划”,即每年必须有20%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去轮训,五年一轮。目前,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专业教师比例已达到50%以上,并有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4年多来,项目课程模式已由机械工程系推广到电气工程系、模具技术系、信息工程系、人文科学系,由数控技术专业推广到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艺术设计、商务英语等专业,从而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

项目课程模式:

让高职学生学有所长

  据了解,近两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这与学院长期以来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实施项目课程模式的机器人创新与实践工作室,近几年取得了累累硕果。

  2001年,学院与上海广茂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机器人创新与实践工作室,该工作室逐步成为学校尝试项目课程模式的改革平台。

  创新与实践工作室主要开设《机器人技术》中级和高级两门课程。中、高级课程都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过程,以小组为单元,通过小制作、小创造、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项目课程模式的积极推进,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机器人大赛中揽金夺银。

  葛晶是电气工程系的学生,在2005年参加《机器人技术》中、高级课程的学习后,他在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被选拔参加2005年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44竞赛项目。在与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的竞争中,以葛晶为核心的参赛团队不畏强敌,最终获得了44中型组的冠军。此外,葛晶还作为学院创新与实践工作室的成员参加了2005年、2006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为学院取得两个项目的冠军发挥了积极作用。

  机器人竞赛不仅要赛技术,而且要赛团队协作精神、赛心理素质、赛创新能力。学院针对竞赛项目,由学生合作动手完成机器人软硬件的设计,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乐趣。

  项目课程模式的成功实施,得到了江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类院校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赢得了国内知名职教课程专家的高度评价。去年,省教育厅在学院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向全省职业院校推广该院的项目课程模式。

  2007年9月12日《中国教育报》)


 

市场:高职生锻炼成才的大学校

  朱振岳 徐美燕

 


浙江义乌因小商品市场而闻名遐迩,天生具有市场意识的义乌人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在这片具有浓厚市场气息的土地上,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创造了一个个教育奇迹:作为一所县级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为1∶9,被誉为繁荣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发动机”

“学弟学妹们,我提供的奖学金虽然不多,但我希望这能够激励你们。我能行,你们也一定行!”日前,回到母校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源野奖学金”的邬奇非这样对他的校友们说。

25岁的邬奇非曾就读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去年7月才刚刚离开大学校园。重新回到学校的他,现在的身份是“义乌市源野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此次由他设立的首期奖学基金10000元,资助对象为贫困但有创业意识且关心社会的在校生。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贾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给大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平台,他们自主创业的机会很多;而我们突出‘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办学特色,又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有了很强的实战能力。”

融入大市场:做好作业有报酬

近年来,身处“市场海洋”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千方百计从市场引进项目让学生做,促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老师带着学生接单子做产品的“工作室模式”,是学院艺术设计系融入市场的一种新模式。目前,艺术设计系已拥有麦奇克工作室、三C工作室、服饰品工作室等4个工作室,今年3月又成为浙江亿丰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创新基地。

去年9月,义乌文统制笔厂委托该院师生设计50款中性笔的造型,教师就把这个项目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规定学生作业做得好被厂家采用,就能取得相应的报酬。这下学生兴奋了,学习目的性也明确了,他们积极调研、开发市场,提高了设计的针对性。现在,教师带领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学生已承接了数十个项目,有产品造型设计、包装整套设计、会展中的展示设计等。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在获取实际经验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

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甘示弱,经常为义乌服务行业设计工作服,为床上用品设计辅助图形等。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既有经济收获,又有成就感,学生们变得自信了。

而那些原本有空就上网打游戏的学生,看到室友设计的作品被厂家采用并转化成产品,也纷纷跟着走进工作室,开始盯着电脑屏幕绞尽脑汁“做作业”。“在作业被采用直接可拿厂家设计费的基础上,系里又进行了微调,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登记,一学期下来累计被采用多的,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艺术系季慎峰老师说。王雄峰同学一年下来可拿奖金2万余元,不仅学费、生活费都自己解决了,还拿出钱来学开车。王雄峰告诉记者,现在真刀真枪为厂家设计产品外形、包装,今后走上社会自主创业,自己心里就更有底了。

2005年开始,“五一”期间让学生推销“电动剃须刀”成为学院国际贸易系每年的惯例。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传授挖掘客户、把握心理等销售技巧;课后,为了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系里主动联系厂家给学生布置任务:推销“电动剃须刀”。“由系里出面,厂家可放心地让学生先拿产品,等卖完了再去结账。”国际贸易系副主任朱华兵说。通过从事外贸实战训练,学生们不仅在短时间内懂得了接单、组货、装柜、出关等基本程序和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掌握了贸易信息,懂得了经营之道,结交了许多海内外朋友。

此外,工商管理系的市场营销课程,让学生在校园里摆摊兜售,俨然成了个“校园小商品博览会”;计算机系在课程讲授中让学生在网上开商铺练摊,“掘得第一桶金”的学生兴奋不已。据统计,目前全院约有35%的学生因为“作业做得好”先后拿到了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报酬。

引企业进门:学生提前做工人

近几年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地把一些地方知名企业“请进门”,把教师、学生“赶下厂”,通过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赢”。

2005年,义乌冉冉饰品厂把工厂搬进学院,成为艺术设计系学生的实训场所。教师在上饰品设计制作课程时直接把课堂搬到工厂,让学生利用厂里的原材料、设备进行加工设计,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师傅现场指导,学生受益颇多。

去年,学院又引进设备先进的稠州印刷厂,共建印刷专业实训中心。根据协议,实训中心在对社会开展各类印刷服务的同时,学院印刷专业学生都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入基地,参与实际生产,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活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学院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形成: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岗位支持,学院和企业联手培养印刷行业的专门人才。

今年,学院工商管理系又与点石斋连锁企业商谈共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中心。点石斋连锁企业经营品种众多,如饰品、毛绒玩具等,是全国著名的时尚精品连锁店。按照规定,由学院提供场所,点石斋连锁企业则把采购总部设在学院。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熟悉市场调研、采购、询价、包装、配送等市场营销各环节,而且还可参与公司对店长等的培训,增强销售技能。

贾少华说:“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总会购置最先进的设备,引企业进校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训场所。”

“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培训,也十分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在实训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身份出现,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产品不合格、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我们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健民说,“我们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

进市场打工:学生少了节假日

暑假前夕,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又开始忙着暑期留校学生的登记。每年的寒暑假,学院都有不少学生留在学校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暑假,留校的学生特别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白天出去打工,晚上回学校住宿。据了解,该院目前约80%的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有60%的学生生活费能够自理,有不少学生还能用自己赚来的钱交学费,甚至寄钱回家补贴家用。据初步统计,全院学生一年“打工”创收总额已达1400多万元。

“社会也是课堂,实践是更好的学习。我就不倡导学生过双休日、‘五一’和‘十一’等节假日。”贾少华说,“创业,其实也是意志品质、生活习惯的比拼。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双休日、课后进市场,而不要进网吧。”

学院地处城区,与义乌福田、宾王、篁园三大专业市场仅一江之隔,商业氛围十分浓厚。每到节假日,学院都有不下1000名学生走进市场,或做翻译,或做营销,或去收集商业信息。“五一”、“十一”是旅游旺季,导游专业的学生更是“抢手”,总是被各旅行社“点将”带团带队。

今年“五一”期间,学院印刷专业的大一学生就利用假期深入义乌各印刷厂顶岗上班。他们将在企业实习两个月,在厂里包吃住还能领实习工资;从暑假开始,如果继续留在厂里还可按正式员工领取工资。

在义乌,平均每月至少有三个会展,其中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每到这个时候,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往往会作为工作人员服务展会,有的还被厂家聘用当讲解员,或为厂家做展示设计等。为此,从2003年开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干脆就把每年1022-26日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召开期间设为实践周,今年又决定把每年4月底召开的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也定为全校学生的实践周。外语系学生张丹由于在“义博会”上表现出色,又被商家派往广交会推介商品。“广交会一趟回来,比书本上一个学期学到的东西还多!”头一回坐飞机出远门的张丹回来之后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自主创业已成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大特色。学院工商管理系对最近三届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表明:在所有毕业生中,就业于民营企业的人数最多,占61%;自主创业的比例是11%,其中自己当老板的占8%;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到6%。作为义乌当地的高职院校,学院培养的学生被称为“义乌制造”的大学生。

 

院长观点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贾少华:

不入泳池,焉得泳技

义乌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的商人、经理、厂长、老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与此同时,不少接受了相关高等教育的学生不仅成不了商人、经理、厂长、老板,甚至连就业都成了问题。这至少说明两点:第一,人的成长,或者说人成长的途径绝不仅仅是学历教育;第二,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要让高职教育变得更有成效,我们提出了“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办学理念,人才规格要由市场说了算,教学内容要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培养途径要突出实践训练。学生们忙于打工、忙于实践,经验性、策略性知识和创业能力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而且在独当一面的实践中学会了自律、自励、自省、自强。正可谓:不入泳池,焉得泳技?更何况,我们的高职生擅长动手、操作、协调、联络,我们为什么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呢?

  义乌市场的发展为我们学院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依托市场、拥有市场”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办学信念。

2007年8月2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研究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张旭翔 


   


全面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连续11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层次高、对口率高、起薪高、稳定率高、岗位升迁几率高的态势,2006年有57%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引发我们对如何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思考。

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贴近就业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要能准确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才能使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要做到定位准确,必须从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是要准确地分析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宗旨,就是将自身50余年的办学优势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后提出的。三是要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趋势。江苏省在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软件特色化、硬件集群化、服务普遍化”的发展格局后,南信院立即将专业建设思路转变为“立足信息产品制造业,加速向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拓展”,组合优势资源成立了软件学院和信息服务学院,顺应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四是要找准岗位目标。南信院经过多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出了“第一岗位”和“第二岗位”的概念,并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定位在“第二岗位”上。所谓“第一岗位”,是指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的工作,其特点是以技能型为主;“第二岗位”是指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型、管理型岗位。基于南信院的毕业生常常在工作一两年后,就会由“第一岗位”迁移到“第二岗位”上去的实际,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各专业的“第二岗位”目标,配以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一种精细的定位,而不是一种宽泛的定位,定位越精确,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越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二、科学设置专业,降低同质竞争风险

专业设置趋同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同质竞争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常常会因为毕业生的供大于求,反而成为滞销专业。要降低同质竞争的风险,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

一是要深入分析工作领域的发展趋势,加强专业开发的敏锐性,及时跟上产业的新需求,占据就业市场的先发优势。南信院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电子表面组装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三个高职专业,都是学院在分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后在全国率先开发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非常好。其中光电子技术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正是我国最大的液晶制造厂商龙腾光电投产之日,不仅这一届毕业生全部对口就业,连第二届的毕业生也被预定。二是要研究兄弟院校、本科院校及中职校同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在相同的专业领域开发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以特色占领市场。南信院的无线电技术专业专攻射频方向,通信技术专业把通信营运作为一个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以信息产品营销为主要方向,都体现了专业方向上的独到性,因而在就业市场上拥有了一方空间。三是要聚合学校的既有资源,通过专业集群的资源共享把优势专业做大做强,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站稳市场。

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毕业生的竞争实力

毕业生本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提高高职的教育质量,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要有一套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二是要将校企合作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仅关注其职业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其全面素质的养成;既要满足学生的初次就业所需,与学生的“第一岗位”形成无缝对接,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岗位迁移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南信院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设计了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新四块”课程体系。其中,对职业素质课程强调全面化,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职业能力课程要求实用化,训练学生掌握“第一岗位”所需技能;对专业知识课程强调综合化,为学生在专业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对职业拓展课程提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服务。这四类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在“新四块”课程体系中,还内嵌了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目前,阻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走向深入的一个瓶颈问题是企业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够,其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不够。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在“双赢互利”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企业,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其目的就是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让学生得到最实用的生产技能培训,同时还能使合作企业成为学院稳定的用人基地。南信院在多样性的校企合作上就有比较成功的尝试。一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校内,成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训练岗位。二是学院与企业合作打造的“岗位承包”模式,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出发点应该是“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点应该是“质量”,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有高质量的就业。

2007年8月18日《光明日报》)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李凌 


    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是重视经济建设,而且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业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农业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

一、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谈到职业教育不能够发展的原因时说,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那么,怎样才好呢?他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办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劳动。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如何认识这种互动,促使互动向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20031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这是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他说“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还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党和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努力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服务新农村建设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社会和舆论环境在日益改善,如何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需要思索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不少农业职业院校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格局和大环境,注重解决学院发展的目标、理念、方向和思路问题。在办学理念上逐渐提升,从服务模式、服务形式的创新向制度创新转变,由自由选择走向制度选择的发展道路,为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先是提出坚持“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跳出“以教育为中心、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束缚,逐步改变自我评价、自我循环的传统模式,转向注重“育人式教育”与“服务型教育”并重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学院办学理念的第一次提升。后又提出提升双赢合作理念,坚持“开门、开发、开放”的“三开式”办学方针,加强了学院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结合,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最近几年又提出了全面发展理念,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在服务中办学,在办学中服务,加强和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并正确处理发展中的诸多关系问题,特别是努力探索有效的服务“三农”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使学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其他一些农业职业院校也逐渐认识到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学院办学理念的确立和明晰,为农业职业教育更好服务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些理念的提升对于促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创新

目前,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互动向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全国不少职业院校做了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学院则立足实际,整合和发挥好学院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努力探索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点的、适应当地发展多样性需求的服务体系。总体上说,这种服务体系可以归纳为三类多种创新服务模式。

1.开展多样化人才服务模式。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但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文明”的新型农民,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如何在短时间里服务新农村建设?如何通过服务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源素质?不少农业职业院校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已经开展了对农村的扶贫工作,在普及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知识及构建农村合作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并通过人才培训和研讨等形式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目前已初步取得一系列成果,主要的制度创新模式有:(1)专业骨干输入到“县”“镇”。就是把现有的人才直接输送到基层。黑龙江省的六个农业职业院校参加在科技合作共建工作中,各院校派出一名优秀人员到合作共建县担任科技副县长,省政府按每县3050万元的标准提供共建支持资金,“建一个专家大院,建一个科技示范区”,各共建院校派出学院不同专业和技术专家到“专家大院”充当“坐堂医”,通过建起的全县家喻户晓的咨询热线或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解决农民种养殖业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与区县组织部门、乡镇党委一起调查需求,做到按照需求安排专业骨干到乡镇担任镇长助理,并制定了“关于对选派科技副职工作的管理办法”,如挂职教师的职责、科技副职干部任职条件、工作程序、任务分工、日常考核与奖惩、专项资金补助等专项挂职制度。从20059月起,学院先后选派 36名骨干教师到五个区的19个乡镇挂职,服务农村建设,取得了锻炼教师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效果。(2)优秀人才输入到“村”。不少农业职业院校积极寻求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北京、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实施了“村官”计划,积极组织、动员和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全市首批36名大学生“村官助理”和当年应聘成功的高职毕业生做了专题岗位培训,组织编写出版了《如何当好村官》一书,并与“村官助理”建立上了制度化的工作联系,及时为这些“村官”提供技术咨询和农村发展理念的服务。黑龙江省从2004年初开始就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省每个村培养一名大学生,由农业职业院校承担招生培训,省财政每年为每名学生提供4000元学费,各院校承担2000元,学生毕业后回村服务。2006年初,第一批3000多名学生已毕业回到村里开始创业。省农委还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村村大学生专栏”,为村官提供农业科技研究传播、管理技能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平台。(3)科技服务输入到“户”。一些农业职业学院通过建立“专家咨询热线”、组织“科技大篷车”科技赶集和专家现场咨询服务、组织编写发放有利于提高农户素质的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农村实用技术VCD光盘等形式,把基层急需的科技、信息服务输送到地头、养殖场、农户等需求点上,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的无缝隙、零距离对接。

2.综合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农业职业院校认识到,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单纯的技术服务或简单的管理咨询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综合服务,比较典型、有效的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专家咨询、专家调研和专家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及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长效服务机制、黑龙江省农业职业院校的“校县共建”为载体的“专家大院“服务模式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对口帮扶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过程中,不仅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咨询,制订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还组织相  关系部、学生开展项目策划、论证,参与高科技观光果园的项目施工,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系列服务。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结合项目为半壁店村做了广告牌设计和产品包装设计,其中有二十多幅广告设计及产品包装设计被半壁店村采用。综合服务模式的实践,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动态和连续的需求,并且有利于学院集中有限的人才、专业技能、资金等有序、有效和务实地为农村服务。

3.产学研合作服务模式。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形成和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少农业院校立足学院实际,不断探索新的产学合作模式,依托人才、技术和产业等资源,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实现了培养学生、锻炼师资、服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组建股份制公司,实现紧密型合作。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技术和人才入股,与农村企业合作,在组建公司方面做了成功尝试。二是办好校办产业,依托产业拓展服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开办的养鸡场是全国农业院校校办产业明星企业——北京市第二大种鸡和养殖企业,产品和技术辐射到山东、新疆、云南、黑龙江等二十多个省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校办产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新模式。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先后创办了“江苏省星火草坪公司”“绿苑园林绿化公司”等14个功能相对独立的校内产业实体。股份制企业和校办产业的构建,既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素质,做到了“围绕专业办实体,办好实体促专业”的良好互动。服务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但为农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又为学院所在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和乡村管理民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构建和机制优化

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调动参与服务的各类相关利益主体构建有效参与的机制。首先,政府和职业院校之间要形成互动的利益参与机制:一方面,政府需改变对职业教育院校简单市场化的做法,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完成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以多样化和优质的教育供给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职业教育院校要在校内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体制和机制,不同层面的体制创新和机制优化措施,可以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热情。

1.构建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和有效体制。所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效介入,就是指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从真正意义上参与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共同分析问题、共同确定研究与发展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能够彼此协商,从而使相互之间的矛盾能得到很好的缓解,“要想在发展干预过程中实现各方真正为发展项目成功这一公共利益相关,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使得他们在项目中的工作结果与其自身利益相关,即所谓的角色内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干预领域所想象的群体间的相关。”“有效参与的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院和政府合作的有效机制,如江苏、北京、黑龙江等地的农业院校就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体制性的合作;二是学校之间的合作,如河南、江苏、辽宁等省不同层次的农业职业院校之间组建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优势互补,扩充了职教资源,壮大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三是学院内部构建有效参与体制和机制,明确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服务范畴,统筹协调服务新农村建设,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立了“三农”服务中心,江苏农林职业学院成立了多个院内研究机构,集中优势力量,有效整合资源,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优化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学院的科研人员和教师的日常工作繁重,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推进学院、专业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就难以把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很好地落实。这些年,不少学院在不同的层次上都优化了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机制,辽宁省在探讨评价农业职业院校的时候,在以往的投入、规模、师资、基地、专业、课程等软硬件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中,加上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一指标,且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实施目标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导向,对人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对于一线专业教师制定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的结构性考核体系和标准,并把科研和服务纳入到日常工作量的考核之中。该院还把专业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院教体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项目责任制”和‘首席专家制”等激励机制,增强了教学科研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同时也提高了服务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和任务,农业职业院校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不断探索。

(《教育与职业》2007年20期)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能力·理念·基础·水平

——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特点评述

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马树超

 


经过层层筛选和专家的严格评审,第一批有28所院校进入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行列。纵观这28所高职院校,普遍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特点之一:院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领导能力

28所高职院校普遍有一个能干的院校长,他们在院校长岗位上工作时间比较长,相对稳定,在学院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次教育部、财政部文件要求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首要条件是“领导能力领先”。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还不长,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还不高,投入机制与院校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很大,但任务却更艰巨。这对院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有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能力,要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要院校长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院校的发展与管理中去。

这次进入示范院校建设行列的28位院校长,有不少是伴随着其所在高职院校的筹备、建立、建设而成长起来的,具有多年的领导院校改革发展的经历,可以说是我国高职教育大发展阶段的探索者和实践者。28位院校长中,管理型、职业型的院校长居多,他们虽然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的还是专家型管理者,但是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院的改革发展上,全力做好学院的领导、管理工作。因此,他们在去年年底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对本校建设示范院校的基础、目标、思路与措施等都有比较准确的陈述,阐明了他们对示范院校建设的理解与想法,展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高职教育理念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反映了他们的领导能力。

特点之二: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

这些示范建设院校普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他们注重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积累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坚持高职的办学方向,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建设理念是“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就把专业办到哪里”;他们的课程建设理念是“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是“教授手上要有油”,等等。这些都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模式,即“产学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平顶山煤业集团和平顶山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依据岗位群要求开设课程,探索具有特色的“零学费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与平顶山煤业集团签订订单协议的在校生人数达2600余人,其中“零学费培养”180人,由企业承担全部学费260万元,既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拥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这些示范建设院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突出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社会认可度,招生规模大都在2000人以上;二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全部在91%以上,其中19个院校超过95%;三是初步形成了具有“双师”结构特征的专业教师队伍,28所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平均外聘教师比例已经超过23%,其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已经超过了42%;四是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高,其中18所院校已经达到或超过70%;五是学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高,其中24所院校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80%,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获取高级工证书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

特点之三: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这些示范建设院校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主要表现为学院的校园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具备了较好的设备、经费等条件;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联系紧密,并且已经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综合分析这28所示范建设院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条件,除服务类专业的院校外,大部分院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都在4000万元以上,其中超过5000万元的院校有15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达2.47亿元;27所院校都已具有生均预算内拨款,21所院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超过2000元,其中14所超过3000元;26所院校都有合作企业投入的实习实训设备,平均价值超过650万元。

大部分建设院校都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也与新疆、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制定了长期的援助合作办学计划,还承担交流培训、仪器设备支援、学生合作交流培训等,受到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欢迎。

特点之四:认真编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将建设重点落在人才培养上

28所示范建设院校都能够准确理解编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为示范院校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发展初期,很多院校对“为什么要建设示范院校,建设什么样的示范院校,以及如何建设示范院校”这三个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片面理解为就是为了争取中央财政投入。因此,将“建设方案”制定成了“预算方案”或者“投入方案”,只重视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建设,只看到钱,看不到学院整体建设的目标,看不到示范院校建设的落点在人才培养上。这是因为受高职教育发展初期的影响以及院校评估指标的影响,“建设方案”缺乏灵魂、缺乏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对“建设方案”的修改研制,大部分院校几经“磨难”,最终对“示范院校建设方案”有了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个过程,既是对院校长领导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院校教职员工战斗力的考验,更是对学院通过“建设方案”研制,提升办学理念、科学规划学院发展战略与提升学院执行力的一次大培训和大提高。不少院校的院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以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评”出来的,就像水平评估那样,在优秀的基础上评出示范来,现在才真正理解示范院校是“建”出来的。进入示范建设院校的行列,仅仅就是得到了一张进入竞技场的“入场券”,真正的比赛还没有开始,自己还必须要对“建设方案”所确定的目标与监测指标负责任。

首批进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行列的28所院校,对其他高职院校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最大的借鉴作用就是如何保证高职院校持续改革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它将使越来越多的院校长认识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这预示着我国高职的教育教学改革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否则,高职院校将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变化,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知识技术变化。而示范院校的建设过程,正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催人奋进的一种机制。

不少高职院校的院校长都提出,要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学院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他们认为,如果不这么做,学院与示范建设院校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种差距,超越了经费投入的差距,将会成为办学观念的差距、运行机制的差距,最终成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这从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研制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因为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并提升了示范建设院校的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实施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一步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为欠缺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4期)


 

践行现代职教理念    实施“154—2工程”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构想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李振华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与本科院校“211工程”、“985工程”和“质量工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国家工程,被人们形象、通俗地称为“高职的21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所属的教育部首批建设的40所职业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担负着面向北京地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学院决心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以创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荣誉和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践行现代职教理念,大力实施“1542工程”,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首都高职院校发展的窗口院校,并以此带动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准确进行专业定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发展专业特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建新课程模式,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施“市场化”战略,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

学院瞄准北京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起“长、短、热、特”四类专业共存,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

2.实施“多元化”战略,瞄准需求,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学院创新4种课程开发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直接以“职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借鉴北美CBE职教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倒推法”进行课程开发;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法,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

3.借鉴英国BTEC证书教育的理念,以行业发展为风向标,设置开放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要求,把课程划分成若干教学模块进行教学,授课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互相渗透,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改为专业教室,考核方法以完成综合课业代替单一笔试。

4.实施“职业化”战略,因地制宜,建立扬长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因地制宜,以“先进性、模拟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生产性”互相结合为原则,采用3种方式创建实训基地;改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室,创建多功能的专业教室;直接创建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创建教学工厂、教学车间,组织生产性实训。

5.以产学研结合的基理,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产学研结合基理,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了“工学交替、需求导向型”、“实训、科研、服务一体化”、“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利益的半工半读”、“是学生又是员工”的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办学定位

1.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院秉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坚持以转变办学理念为先导,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经过3年的项目建设,迅速成为北京市高职教育的窗口学校。在未来3年,学院将围绕服务“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调整专业布局,结合“长、短、热、特”专业建设思路进行动态规划,形成较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建设中,学院将以建设“发展中心”为抓手践行最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加强五大重点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并引领全院专业建设,同时辅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坚持扩大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及优质职教资源、扩大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建立并形成符合北京市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双师” 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提供示范。

2.总体目标

学院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出特色、树立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有特色,课程有精品,实训有亮点,教师有专才,学生有技能”的“五有”工程。未来的学院亦庄经济开发区新校址将建成集工程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与工艺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等6所学院为一体,整合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部专业资源,直接服务于北京市经济发展,构建具有鲜明的区域优势、具有北京特色和学院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和多条社会服务途径的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3.办学定位

学院坚持立足首都,依托行业,服务基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的定位是: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企业职工技能提高、转岗、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制造业教师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以及周边地区校企合作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的基地。

三、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整体构想——“154—2工程”

1.“154—2工程”

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实施“1542工程”,即进行1个“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发展中心”下设“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3个分中心;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模式和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5个重点建设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4项辅助工程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抓好制度建设和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2.“154—2工程”具体阐述

1)进行学院“发展中心”建设,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示范校建设期间,我院计划创建学院“发展中心”,统筹项目的全面建设,集成校内外资源,并合理调配和利用,全面贯彻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的宗旨,依托学院“发展中心”对学院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造。

建设思路是:将学院现有专业可以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及技术设施,进一步集成、扩展、完善,形成3个集现场教学、实习实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鉴定、人员培训、社会服务等学院办学与为产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发展中心,即“现代制造业发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学院将以其为主要载体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管理系统的改革,促进学院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学院“发展中心”将系统规划,配置“真设备、真场景、全真化”的教学实训实习设施,营造岗位职业环境,以此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实现学院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向社会、行业、企业及个人提供资讯、技术及教育培训服务,不断强化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将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开放办学校、校企共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体现改革的示范。

学院“发展中心”将设置专门人员进行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拓展,在运行上“既像学校又像企业”。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专职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实行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5个重点专业成功开展课程项目教学试点改革后,逐步推广到学院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

2)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思路,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院专业群建设。学院将依托“发展中心”,重点加强生物枝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和金融保险5个专业的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半工半读、弹性学习、实践考核、产学一体”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品牌专业,引领相应领域的专业发展。

一是建立“141教学改革模型”。“141教学改革模型”的设想是:“1 是指整合公共基础课,在第1个学期基本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未完成的采取选修课形式或网上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4”是指整合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利用4个学期进行全现场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重组课程模块,采用“模块化、组合化、进阶式”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实践考核、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弹性学习。“1”是指第6个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二是全面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体现“工学结合、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弹性学习 ”;改革课程内容,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按新计划、新大纲实施“重点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建设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学生管理与组织工作,配套新的学籍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3)做好4项辅助工程,完善办学基础能力。一是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密切校企联系,建立人员双向互动机制;调整教师结构,引进、聘请、培养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或行业专家;尝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途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二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形成系统完整、高效管理和应用便捷的教育资源集群化系统平台。三是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包括: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和图书资料及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学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活动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困难救助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助学贷款与保险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代办与学生权益服务中心、辅导员工作中心和其他设施建设。

4)抓好两项配套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一是制度建设配套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双师型”专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适应学院发展、符合示范校建设的财经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开拓办学国际化渠道。吸收、借鉴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加合理地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存在诸多未曾预料的盲点,需要在实践中发现与认识。在建设期内,学院将边建设、边探索、边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并最终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7-8期


 

高职院校的品牌战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苏志刚

 


    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办学思路,提升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品牌一般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具有较高价值和差异优势的商品或服务。学校的产品是服务,学校是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学校通过提供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学校品牌就是经过一系列精心培育的、能够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价值信赖和差异优势的服务。学校实施品牌战略,就是使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品牌的需求形式进行培育、维护、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行,就是通过内涵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品牌,并使学校能持续发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特色发展,形成品牌的重要性,学院通过实施特色品牌、人才品牌、管理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五大品牌战略,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特色品牌战略突出实力

  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现代高职教育宁波模式。现代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是指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指向,区域特色鲜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三位合一”是指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三方联动”是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在育人过程中,学院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重现场体验,重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海天集团捐助了1000多万元,建立了海天学院大楼。开发区迅达物流公司引入了50亩面积的仓储流通实训基地。康鑫模具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20多家,企业向学院支持的设备总值达到了1000万元,各类奖学金达到了800多万元。学院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每年都在98%以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平均在82%以上,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的满意率在95%以上。几年来,学院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了7000多名高技能人才,改善了区域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品牌战略积聚实力

  要创建国内一流的高职学院,人才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实践和技术开发能力强的教师就难以实现创建一流高职学院的目标。实施人才品牌战略,就是要建设一支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比较强的教师队伍。

  学院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建设三支队伍实施人才品牌战略。三支队伍分别是专任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三种途径一是引进和培养,近年来,学院引进了150多名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开展了多层次的管理人员培训,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学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活动,全体教师接受课程培训,参加课程设计,这项活动较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素质;二是聘请,学院聘请了一大批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许多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都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目前,学院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兼职教师300多人,他们中既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老总,又有来自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他们是学院“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课程讲授、实践指导和信息交流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三是借助平台,学院借助中科院计算机语言信息中心的研究平台,利用他们的研究力量带动学院研究机构和科研队伍建设,提升学院的研究水平。

管理品牌战略提升实力

  创新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高校管理系统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促进学校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是实施管理品牌战略的根本目的。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激发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是管理品牌的重要内容;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的转变,建立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实施管理品牌的核心。

  我们在实践中,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对学校资源及资产等进行优化重组,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益。一是精简机构,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小行政、大教学”管理,行政人员总数控制在教师总数的10%,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二是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并盘活学校现有教育资产,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杜绝资源闲置和浪费,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综合效益。三是学校的后勤和市场开拓部门,按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律实施管理,部门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从而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四是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程序,照章办事,加强内审,持续改进,打造学校规范管理品牌。

服务品牌战略增强实力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功能之一,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按照这一发展思路,我们在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时,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一个中心”、建立“一个资源库”提升学院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一是搭建一个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实施企业技术服务计划。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师资、设备条件,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成立技术中介、提供技术咨询,提升为区域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学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的专利产品C5石油树脂已为企业创造6000多万元产值。学院通过与中科院华建集团、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合作建立“中科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研究宁波分中心”,将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基地,进一步提高为区域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二是构建一个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以学院已经建立的浙江省中小企业示范性培训基地、北仑区政府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北仑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为载体,使学院成为区域政府、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年培训职工数量超过2万人。随着宁波保税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学院,到2010年,学院将为保税区企业培养和招聘6万名产业工人。三是建立一个西部院校人力资源库,实施西部院校对口支援计划。为了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合作办学,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学院从2004年开始,已与贵州交通学院、新疆农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工大学、宁夏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多年来,学院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为西部培养近千名人才。目前,宁波市政府在学院建立了宁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

文化品牌战略增值实力

  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学院精神是学院师生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共同追求、理想与信念,是学院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体现了学院的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

  “立足港城、产学合作、服务社会、争创一流”是学院建院以来一直追求的办学理念。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自身情况,以“明德、精技、敬业、有为”的校训引导、凝聚全院师生;以“忠诚、敬业、有办法”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树立“学生是学院的名片”的学生观,在师生中开展成功教育,倡导成功文化,以成功学激励学生,树立积极阳光心态,让学生发现、发展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学会感恩、学会奋斗。

  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校园,做成标语挂在墙上和标语牌上,让学生耳濡目染;同时把企业的老总与人事主管请进校园,把企业的发展需求与用人标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共同培育企业急需的人才;让学生走进企业,通过企业体验,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同时,学院的校园文化充分吸收浙东文化、宁波商帮文化、院士文化的精髓,践行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学院秉承宁波商帮文化中敢为人先、克勤克俭,务实进取、以德立业,诚信为本的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三三模式”,争创示范院校建设中的示范。宁波人杰地灵,宁波籍“两院”院士众多,中科院院士贺贤土教授担任宁职院院长,朱高峰、刘盛纲等一批院士担任学院顾问。学院通过举办“院士论坛”,建立“风范苑”,雕塑宁波籍院士像等,传播院士们热爱祖国,严谨求学的精神,以院士们献身科学的精神激励师生。

(2007年8月15日《光明日报》)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理论及其监测评价问题的思考/ 朱孔来//“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49~54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杨德才  时磊//理论与现代化(天津),2007.4.5~9

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贺雪峰//体制改革(京),2007.7.78~82

论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效应/ 李松龄   王昭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60~63

浅议我国新农村政策执行的障碍与消解/ 黄玉兰//体制改革(京),2007.7.87~91

浅议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钱素华   闵卫国//“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64~68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产品共同物流对策的探讨 /黄福华   袁世军//“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10~112

培育中心农户  建设和谐新农村/ 张明沛//农村工作通讯(京),2007.9.29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孙鸿志//农村工作通讯(京),2007.9.48,50

探索新农村“就地城市化”之路/ 杨世松//理论与现代化(天津),2007.4.46~51

移动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鲁向东//理论前沿(京),2007.16.39~40

大学生新农村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农业大包干发祥地”小岗村案例分析/ 范迪军 李华俊//经济学动态(京),2007.8.40~42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郭玮//体制改革(京),2007.7.83~86

 

农业经济

“三农”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王文龙//“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44~48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与思考/ 张开华   张清林//“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01~104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张翠萍  周泽光  赵东升 王传生  吕德成//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7.14~17

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 李进山//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7.4~9

锐意调整   积极服务  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牛有成//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7.4~9

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下)/ 龙文军//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7.59~62

试析农地资本化在农村土地保障制度渐进变迁中的作用/ 岳意定  黎翠梅//“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17~120

政府管制与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 王建喜   陈利根  刘法威//“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21~124

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农地制度安排的悖论/ 吴玲  李翠霞//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60~64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探讨/ 张曼曲璐//“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25~128

公共财政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 孔祥智  李圣军//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3~6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周琳琅//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7~10

循环经济兴起与现代农业发展/ 吴越 等//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14~17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牛有成//“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64~165

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带来强劲动力/ 单保江  夏应禄//“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64~165

农村生产关系又一次大变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综述/ 董峻//“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78

农民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靳卫东//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39~46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测算/ 沈汉溪 林坚//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96~102

中国农产品关税内生化与进口的理论分析/ 钟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103~107

农产品贸易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王培志  刘宇//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24~28

中国农产品对欧盟出口结构分析/ 杨莲娜杨先德//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112~117

温室效应对世界农业贸易的影响/ 谢杰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118~123

 

      经济管理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刘淇//前线(京),2007.9.4~7

发挥中关村龙头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前线(京),2007.9.33~34

我国加入WTO后北京经济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前线(京),2007.9.7,23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高培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8.40~46

关于国际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刘本胜//管理世界(京),2007.8.153~154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间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史忠良   史言信//管理世界(京),2007.8.155~156

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长三角地区实践的理论思考/ 洪银兴//经济研究(京),2007.8.13~20

创新、企业家活动配置与长期经济增长/ 庄子银//经济研究(京),2007.8.82~94

企业理论的进展和创新——评杨其静著《企业家的企业理论》/ 张曙光//经济研究(京),2007.8.153~160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研究/ 王彩萍李善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8.34~39                                                                                                                                                        

 

      市场营销

略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 刘凤军等//市场营销(京),2007.9.13~16

即时通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营销传播平台/ 刘德良//市场营销(京),2007.9.17~20

腾讯创新体育营销模式/ 肖望//市场营销(京),2007.9.32

海龙电子卖场试水联营模式/ 靖东//市场营销(京),2007.9.40~41

走进哈利·波特式营销/ 陈蓓蕾//市场营销(京),2007.9.8~9

娃哈哈“非常咖啡可乐”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刘勇  范会婷  郭淑媛//市场营销(京),2007.9.10~12

从“迪士尼”看文化品牌的立体拓展之路/ 舒咏平  //市场营销(京),2007.9.36~39

推销的细微之处/ 顾江龙//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7.8.46

销售费用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卢永丹//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7.8.47~48

运用营销审计   合理控制营销费用/ 赵杰//现代营销(长春),2007.9.71

农民信赖“电子农务”   农业信息化道路越走越宽/ 林一宇//现代营销(长春),2007.9.41

向宝洁学习  打造知识营销核心竞争力/ 张勇//现代营销(长春),2007.9.50

如何有效整合销售渠道 //现代营销(长春),2007.9.56~57

 

      国际贸易

关于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李佩林//国际贸易(京),2007.8.4~7

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课题组//国际贸易(京),2007.8.19~28

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 袁永友  魏宏贵//国际贸易(京),2007.8.33~37

多哈回合“篮箱”政策改革:利益、分歧与中国的立场/ 武拉平  程杰//国际贸易(京),2007.8.38~41

WTO反歧视改革模式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 张保生//国际贸易(京),2007.8.56~59

非港口式贸易中心的实证研究——兼析北京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陆昊//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8.3~8

基于能源消耗的我国国际贸易实证研究/ 王娜  张瑾  王震   陈向东//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8.9~14

入世五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 李岳云  吴滢滢  赵明//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8.67~72

我国知识产权贸易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 代中强//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8.73~77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基于《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电商发展新动向展望/ 王海龙//电子商务(京),2007.9.11~13

逆向物流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 李莉敏//电子商务(京),2007.9.49~52

网络购物中的服务策略/ 赵丽//电子商务),2007.9.53~56

电子商务交易中信任度计算模型研究/ 胡伟雄  程南针//电子商务(京),2007.9.66~68

企业博客营销模型构建与实施研究/ 任大鹏  闫百启   王海花//电子商务(京),2007.9.66~68

电子认证法律关系探析/ 焦健//电子商务(京),2007.9.69~72

流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侯德林//电子商务(京),2007.6.61~65

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虚拟货币研究/ 王海龙//电子商务),2007.6.71~74

基于XML技术的信息系统集成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刘续   许丽霞   徐琪//电子商务(京),2007.9.73~77

浅谈二维条码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贾凤菊//电子商务(京),2007.9.78~81                                                                                       

关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邓洪涛  赵彦//电子商务(京),2007.9.82~86

为了支付的聚会——2007(第三届)中国电子支付高层论坛观点集锦/ 李晨   张洁//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8.66~67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4点建议/ 刘铸//中国信息界(京),2007.15.16~17

 

      金融证券保险

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深化问题研究/ 刘光英   白颖    张建锋      蒋永//“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05~109

边际约束及成本结构变动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陈鹏   孙涌//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8.149~157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绩效与前景分析/ 胡列曲//金融与保险(京)2007.9.155~15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体系研究/ 郭福春//金融与保险(京)2007.9.68~7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预警体系的思考/ 郁国培//金融与保险(京)2007.9.72~75

行为金融理论:基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视角/ 谭松涛//管理世界(京),2007.8.140~150

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  促使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李克穆//管理世界(京)2007.8.1~3

当代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伟//金融与保险(京)2007.8.160~163

人民币升值、加息压力对资本市场的叠加效应研究/ 周新辉   苏均和//金融与保险(太原)2007.8.173~176

我国银行保险的合作及发展/ 王倩//金融与保险(京)2007.9.13~15

相互制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谢汪送   郑美华//金融与保险(京)2007.9.128~131

 

      财务与会计

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 张然   陆正飞   叶康涛//管理世界(京),2007.8.77~84

新会计准则——职工薪酬与税法的差异分析/ 迟丽华 等//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9.8~9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准则的特点与影响/ 王玉娟//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9.10~12

新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比较与分析/ 吴雅玲//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9.13~16

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探讨/ 黎志刚//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9.17~19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对企业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程德元//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9.32~35

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李玲  张志凤//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9.36~39

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审计的思考/ 黄贤东//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9.51~52

用友工资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赵海鹰//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9.53~54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规范:国际实践与启示/ 章铁生//会计研究(京),2007.7.29~35

劳动者权益会计理论述评/ 陈静宇  魏力伟//会计研究(京),2007.7.62~66

 

      文秘与法律

涉外文秘英语实训教学初探/ 冯修文  陈梅//秘书(上海),2007.8.10~11

公文复印件的法定效力与归档价值/ 杨戎//秘书(上海),2007.8.40~41

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基本走向/ 曲新久//政法论坛(京),2007.4.22~28

公共服务与反垄断法豁免制度/ 祁欢//政法论坛(京),2007.4.71~77

信托法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及其解决/ 郑瑞琨//政法论坛(京),2007.4.78~87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若干法律问题——以北京酒仙桥拆迁案为例/ 胡锦光   王锴//法学(上海),2007.8.35~40

我国商业信托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之重构——以金新乳品信托计划案为视角/ 陈雪萍//法学(上海),2007.8.98~106

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探析/ 任伊珊  崔析宗//法学杂志(京),2007.4.155~157

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的建构/ 胡震远//法学(上海),2007.8.92~97

经济法的人文理念与我国经济法制的完善/ 徐元彪   周茜//法学杂志(京),2007.4.41~43

我国税收立法之原理与实践分析/ 胡戎恩刘书燃//法学杂志(京),2007.4.71~73

金融市场发展与所得税法的变革/ 汤洁茵//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8.24~32

论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及司法审查/ 董运弟//法学杂志(京),2007.4.120~12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试谈发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几个问题/ 庄西真//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4.7~11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容和措施/ 韩传信//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4.39~42

构建高职院校督导工作体系的指导原则与实践/ 谢晓青//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15/16.63~64

北京高等教育普及化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孙毅颖//中国职业教育(京),2007.24.5~723

农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及就业市场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 何荫飞 等//中国职业教育(京),2007.24.26~28

“五位一体”指导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四大工程”建设/ 杜世禄  何农//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4.43~45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学习群体活动的实践研究/ 郑惠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4.39~40

从高职学生就业流向看就业资源的重点开发/ 陈国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4.54~55,57

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 吴元佑   吴林蔓//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4.58,60

校企合作创特色   产学研结合育人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 蒋锦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4.59~60

 

      计算机科学

企业资产管理软件技术进展/ 崔玉华 张志檩//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9.125~128

网上阅卷系统中Cache技术的研究/ 章丽玲   陈晓苏//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9.106~109

任务栏状态区编程/ 薛永祥//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7.9.10~12

机房计费软件管理系统/ 蒋君//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7.9.46~48

动态Huffman编码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王继林//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7.9.56~61

移动电子商务系统及其安全解决方案应用研究/ 池瑞楠//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7.9.80~83

高校校内上网场所网络安全管理/ 闫宝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8.59~60

基于ASP.NET的权限控制的设计和分析/ 彭建新//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8.78~80

基于JMF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的研究与实现/ 蒋海鸥  王之怡  薛原//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8.86~88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五)

 

道琼斯财经资讯教育平台

 

  世界著名的美国道琼斯公司作为全球最权威的财经信息和评论的提供商,凭借其对信息的敏感和信息分析的深入透彻而赢得世人的信任和尊敬。

道琼斯财经资讯教育平台是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为国内高等院校及社科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制作的国际财经资讯教育平台,提供道琼斯财经资讯教育版,其内容均来自道琼斯公司,涵盖全球五大洲,涉及各类金融市场,设有特色专栏、中国经济参考、亚太财经、美洲财经、欧洲财经、央行观察、行业聚焦、经营之道、专题报道、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栏目,报道一切有可能影响经济的经济事件、政治事件、社会事件。道琼斯中国公司承担全部中文信息的翻译工作,由经过道琼斯专业训练的高级翻译人员从道琼斯英文数据库同步翻译最新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本数据库可以在校园网内免费使用,无需用户名和密码。

网络访问地址:http://edu.xinhuaonline.com/